中宁枸杞夜采“抢鲜”
忙碌的夜采,只为枸杞“抢鲜”上市。
头灯的光点亮了鲜果的红。
红彤彤的枸杞鲜果挂满枝头。
称重、登记,每粒鲜果都浸透着采摘工的汗水与心血。
王淑萍的手布满了白色划痕。
竹篮中的枸杞鲜果。
田月芳和工友们提着竹篮下山称重。
6月20日凌晨4点,我们赶到中卫市中宁县大战场镇石喇叭村枸杞田,但还是去得有些迟:半小时前,石喇叭村的15位农妇,在小组长田月芳的召集下已来到枸杞田,开始采摘枸杞鲜果。
她们知道,一粒粒成熟的枸杞鲜果等在那里,期盼着从枝头到指尖的“出嫁”之旅。
凌晨3点半,落在地上的“星星”
黎明前的天空黑得彻底而纯粹,像一张广阔无垠的幕布,笼罩在上空,让人看不清远近。旷野里没有照明设备,但只要走近枸杞田,便能看到星星点点闪动的光亮,仿佛在指引着方向。
这是一种明亮但并不刺眼的光芒,像极了晴朗无云的日子里,天空中点缀的星星。
那是采摘女工头灯闪烁的光亮。
走进枸杞田,才能看到,十余位采摘女工或蹲或站,在一棵棵枸杞树旁,采摘最新鲜的枸杞果。
田月芳头上裹着一条粉白条头巾,上面绑着头灯带子。她蹲在一棵枸杞树旁,借着灯光,小心翼翼采摘枸杞鲜果。头巾围得很严实,看不到她的面孔,只能听到说话声,像竹筒倒豆子一样,干脆爽快。
“凌晨2点半我就起来了,3点半赶到枸杞田里,不早不行,要不太阳一出来、热气一上来,最新鲜的枸杞果也会发蔫,外形和口感都会打折扣,也不方便长途运输,卖不上价钱。”田月芳说。
头灯柔和但明亮,好像一条纽带,一头连着田月芳,一头连着枸杞树。静静地看了一会儿,你会觉得,这像一幅画,人与树融为了一体。
手作“嫁衣”, 成就最美的“新娘”
采摘枸杞鲜果和采摘枸杞毛果不同,要选择品相最优的果子。何为品相最优:个头要硕大,色泽要鲜艳,果粒要饱满,当然,口感也是最香甜的。
要准确选出并采摘这样的果实,需要经验最丰富、技巧最熟练的工人。
36岁的谢彩兰,就是最优秀的女工。
采摘枸杞鲜果,最重要的技巧,是不能像采摘毛果一样捏住枸杞果,而是轻轻地掐住枸杞果的果柄,连果实带果柄,一体采摘。
“不能抓着果子摘,手上的劲儿一大,很可能捏坏果子里的瓤瓤儿、子子儿,枸杞‘受伤’,贮存保鲜的时间会缩短。喏,要像这样……”说话间,谢彩兰摘下了一粒枸杞鲜果。
力度怎么把握?除了手指上的感觉,还可以听声音。
凌晨4点半的旷野,寂静无声。一只手轻轻扶住因为挂满果实而款款低下头的枸杞枝条,一只手捏住果柄,手腕回转、手指合拢,微微发力,前臂落下的瞬间,能听到一声清脆的轻响——“噗”。
响声只有一瞬,但在谢彩兰听来,却悦耳而安心。
就这样,一粒长约3厘米、直径约1厘米,通体圆润饱满的枸杞鲜果,便轻轻落入谢彩兰掌心,果子顶端挂着一根长约3厘米的果柄,像“新嫁娘”轻轻披在身后摇曳生风的裙摆。
身边竹篮里,粒粒鲜果慢慢堆积
48岁的王淑萍说话轻柔舒缓,和她采摘枸杞鲜果的动作形成鲜明反差:干脆利落,一气呵成,照相机的快门都跟不上她的手速。
因为没有戴手套,王淑萍的手背上有一道道明显的白色划痕,在浅褐色皮肤的映衬下格外醒目。随着摘下的枸杞鲜果越来越多,她手背上的划痕更密了。身边的竹篮里,一粒粒枸杞鲜果慢慢堆积,沉甸甸地透着踏实。
“篮子不能装得太满,不然上层的果子会压伤下面的果子,就不能长久保鲜了。”王淑萍说。
王淑萍的竹篮装满能装20多斤,但她一般只装到一半或三分之二,便要送到山坡下的空地上去称重。
走近一点,只为能卖得更远
1990出生的王文,2011年回乡创业,2019年在网上尝试直播带货,生意做得风生水起,线上线下每年销售枸杞鲜果过百吨。
作为收购商,王文也和采摘女工们一样,凌晨下田,采摘验货、称重装箱。
“姐姐们都是熟练工,不用我指导啥,到现场走一走,一来能帮点忙,二来也能现场看看今年的果品怎么样,心里更踏实。”
从北京、上海到广州、成都,王文的枸杞鲜果生意不但做到了全国各地,还远销越南、泰国,甚至漂洋过海到达英国。
“现在人走得近一点,以后枸杞就能卖得远一点。”王文的脸上,显露着沉稳、从容和憧憬、希望。
披上曙光,就是丰收的颜色
忙碌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。凌晨六点,东方的朝霞用一抹淡红色为天空描上最后一道妆容,太阳跃出云层,把第一缕曙光洒向大地、树木,也洒落到了田月芳和工友们采摘下的枸杞鲜果上。
红彤彤的枸杞鲜果,仿佛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边,散发着诱人的橙色,更辉映着采摘女工们动人的神采。
这是丰收的颜色吗?
快人快语的田月芳知道,技艺出众的谢彩兰知道,为了手上更有感觉而不戴手套的王淑萍也知道。
这方土地,这片田园,这棵棵枸杞树,这粒粒枸杞鲜果,也知道!(记者 袁洋/文 见习记者王强/图)